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作为贫困地区的基础产业,是贫困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从贫困区的现状来看,农业科技能促进扶贫模式从“输血”向“造血”转变,是贫困地区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常态下,咸宁市应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实际,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力量,激活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从而促进贫困户的收入增长。
一、咸宁市农业科技扶贫现状
在省扶贫办的精心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始终把精准扶贫工作作为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帮扶、群众参与”工作方针,以加快贫困人口增收,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不断强化措施,整合资源,有效落实了精准扶贫各项政策。咸宁市2015年实现减贫12.3万人;2016年脱贫10万人,出列62个贫困村;2017年,预计脱贫10万贫困人口,103个贫困村脱贫出列,全市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当前,我市多数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仍处于传统农业阶段,产业基础薄弱,靠天吃饭、人畜劳作、经验耕种等特征依然明显,生产效率普遍较低。针对以上现象,我市各扶贫工作队结合各个贫困村的农业资源实际,有针对性的发展了茶叶、油茶、楠竹、特色水果、蔬菜、小龙虾养殖等产业,以“村委会+公司+基地+农户”、“公司+村集体+贫困户”、“公司+贫困户”、“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农业科技扶贫效果较为显著,但我市农业科技扶贫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困难:
(一)农业产业扶贫市场风险和返贫风险大。我市农业扶贫产业基本处于原料生产阶段,贫困户生产的农产品销售价格波动大,易出现亏损。另外,农业产业扶贫出现“搭梯子”倾向。政策扶持期间,贫困户可以顺利脱贫,而一旦政策“梯子”被抽掉,贫困户返贫风险巨大。
(二)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不足。一是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坐等政府扶持政策,自我发展意识不强。二是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农村青壮年大量输出,贫困地区发展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三)因病致贫脱贫难。我市2016年存量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人数占总人数的47.36%,约11.3万人,根据贫困户反映,由于目录外费用不能报销,实际报销金额占总费用仍只有50%左右,贫困家庭中一旦有成员出现重大疾病,脱贫销号就遥遥无期。
二、关于发挥农业科技力量,助力咸宁精准扶贫的建议
农业作为广大贫困地区的基础产业,是贫困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农业科技能够激活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潜力,只有不断挖掘自我发展潜力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正因如此,农业科技在精准扶贫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于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力量,助力咸宁精准扶贫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增强精准扶贫动力
针对当前精准扶贫过程中面临的农业实用科学技术落后局面,应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创新和推广应用,切实发挥科技在精准扶贫中的支撑作用。
1、要加快农业实用技术成果转化。针对贫困地区农牧业资源独特的优势,不断挖掘贫困村自然资源、传统技术资源和驻村单位职能优势,围绕增强村集体经济的核心目标,推广特色产品种养及加工技术,打造专业村、特色村,加快发展致富产业。
2、要增强农业科技前沿技术创新研发。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瞄准精准扶贫需求,选择当前发展急需而技术存在瓶颈、当前处于前沿而未来引领发展的领域着重发力,做好技术储备,为贫困地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创新研发,促进扶贫工作的精准识别、精准服务和精准管理,提高扶贫效率; 加强设施农业、加工技术创新研发,促进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和产业升级。
3、要加强农业科技集成转化。在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创新研发的同时,要加强农业科技的综合集成,增加产量、提高质量,获得附加价值,从多个方面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
(二) 创新精准帮扶手段,增强精准扶贫的保障
加大扶贫专项资金以及相关涉农资金投入,有意识地向精准扶贫相关技术或在贫困地区开展的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项目倾斜, 通过以下方式创新精准帮扶手段:
1、搭建农业科技扶贫信息共享平台。按照“横向融合,纵向贯通”的原则,积极整合构建农业科技扶贫信息共享平台。
2、研建农业科技扶贫模拟评估系统。基于精准扶贫中采集汇总的信息,采用农业信息分析技术构建农业科技扶贫模拟评估系统,实现实时监测、动态跟踪和科学分析,模拟农业科技扶贫工作的进度和速度,评估扶贫效果。
3、建设农业产业融合创新示范基地。推广“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进行基地共建,依托企业将贫困户土地、山林等资源开发出来;大力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创新示范,加强一二产业融合;着力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拓宽农产品流通、销售渠道,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强农业、工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创新融合,助力精准扶贫。
(三) 强化科教兴农战略,增强精准扶贫的活力
充分发挥农业科研人员的聪明才智,锻造一支扎根贫困地区、贴近贫困群众、了解发展需求、勇于服务奉献的科研和推广服务队伍。
1、鼓励农业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农业科技精准扶贫离不开农业科研人员深入贫困一线,科研人员要主动走近贫困群众。针对贫困地区在资源、环境、技术等方面的困难和需求,农业科研院所要进一步强化与贫困地区的合作,实现一对一帮扶,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
2、加强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技能培训。进一步增加培训的批次、人次和时间。积极培养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带头人,组织开展产业带头人创业技能、知识的培训,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线上咨询、实时服务、远程教育等多种培训模式。
3、健全农技推广技术服务体系。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进一步完善贫困地区基层农业技术服务队伍,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提高贫困对象就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增强贫困地区群众“自我智力造血”功能、变“输血”为“造血”,才能彻底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
(四)加强驻村工作队管理
严格按照各级驻村工作队管理办法进行考核,加强督办检查,以督办检查促进工作落实和作风转变。按照“一月一督办、一季一抽查、半年一考评、一年一考核、分年结硬账”和分级负责的原则,定期对各级各部门精准扶贫工作推进情况检查督办,对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及时给予表彰;对行动不力、失职失责的单位和个人及时提出通报批评。确保驻村工作队留的住、能办事,切实发挥出驻村工作队扶贫尖刀作用。
(五)加强扶贫氛围营造
大力挖掘先进典型,通过先进事迹报告会、报纸、电视、网络等途径宣传扶贫战斗一线的感人事迹,宣传自主脱贫的典型案例,激发贫困户自主发展、自我脱贫的意愿和意识,营造脱贫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加大贫困地区农村实用技能和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贫困对象就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 咸宁市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2014-2019 鄂ICP备17002557号 地址:湖北省咸宁市咸宁大道246号 举报电话: 0715-8256630
举报邮箱:hbxnkx@163.com 邮政编码:437100 电话:(0715)8256630 技术支持:咸宁新闻网